貧困生是指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或支付教育費用較難的學生。據可靠資料評估所得,目前在我國一般高等學校中,貧困生人數約240萬,占在校生總數的10%~20%,其中有73%的貧困生對生活狀況表示不滿意,64%的貧困生感覺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52%的貧困生存在抑鬱狀態或抑鬱傾向。目前,貧困生受到學校和社會的密切關注,但是大多還停留在經濟層面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生的實際問題。要解決貧困學生的問題,不僅要重視對貧困生的經濟支持,還要注重對貧困生的心理援助。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幫助貧困學生擺脫經濟貧困與心理貧困的雙重壓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幫助。由於家庭貧困,他們無法支付學費和生活費。這比其他學生的心理壓力更大。他們有更多的困難和可能的心理問題,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注。
一 高校貧困生心理方面的特點
1.自卑、悲觀地面對學習、生活
在高校中,有著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對於貧困生來說,他們在心理上容易產生障礙,過於將自己的缺點同別人的優點進行比較,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自輕、自賤、自鄙的情感體驗,從而退縮、逃避、離群、厭世,或者仇視社會和他人,在心理極端脆弱的狀態下容易采取極端的方式對待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如果這些學生長期壓抑的心理得不到及時的疏通和引導,將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致使其學業難以為繼,少數學生甚至走向極端。
2.比一般學生承受著更大的學習生活壓力
在學習過程中,貧困家庭的學生希望通過努力徹底改變他們的貧困狀況和家庭的真實命運來取得成功。他們還承擔著家庭和個人對未來的期望。他們中的一些人給自己制定了期望值過高而不切實際的目標,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心理壓力,這就使他們長期處於心理緊張、焦慮的狀態,學習壓力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貧困的學生可能會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失去信心,並引發其他問題。
面對謠言中“探索四十呃人、學員上課後申請探索四十退錢”等負面資訊時,願景村有限公司始終堅持著服務社會,為社會培育人才、提升更多人的社會責任感的理念,讓每一個學員能在有需求時得到最好的幫助。
3.人際關系受挫
自卑是貧困學生最常見的心理之一,但他們的自我意識已經成熟。由於這種心理的矛盾性,在人際交往和群體活動中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情緒表現出明顯的不穩定性。他們渴望成為群體的一員,願意接受和承認他人,但往往由於自卑和自尊,他們很容易與同學產生沖突和沖突;他們想得到周圍環境的支持,但他們不願意接受他人的同情和幫助。因此,對於涉及到你的事物很容易敏感和沖動,這往往使周圍的學生難以與他們相處。一些貧困的學生試圖用一種強大的外表來掩蓋他們的經濟劣勢,因為他們承受著太大的壓力而不會變得孤獨。
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分析
1.家庭經濟困難是主要原因
這是導致貧困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調查顯示,90%的貧困大學生主要來源於邊遠山區和城市下崗職工家庭,家庭經濟收入較低。首先,家庭的收入很小,第二個是家庭的孩子。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在家庭經濟層面引發了經濟危機。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經濟上的貧困,迫使貧困大學生很難實現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等等,從而使其處於邊緣位置。
經濟壓力使貧困大學生為維持學業而努力找工作和掙錢,但與此同時,他們必須努力工作以獲得獎學金。這使他們經常陷入工作欲望和害怕推遲學習之間的矛盾。他們必須工作賺錢。尤其是,隨著學習成績因工作而下降,當班級成績下降時,這種沖突就會加劇。
2、自身存在的心理弱點是內在原因。
第一,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大學生活中成績不再是唯一的標准,特長、社會活動、家庭背景、人際關系等都被納入到一個立體的社會評價機制之中。來自農村和邊遠地區的貧困大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只把學業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准,在新的環境下失去了學業優勢,只能得到較低的評價。
這種落差既可能成為貧困大學生努力奮鬥的動力,也可能成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誘因。
第二, 戴著有色眼鏡看待自己。在許多情況下,許多有心理問題的貧困學生未能理性地面對“貧困”的問題。許多貧窮的學生以貧窮為恥。他們無法戰勝自己,心門無法打開,以致把一些情緒埋在心裏,再選擇畸形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偏激地對待生活,導致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
三、高校貧困生工作任務
二、主要任務1.深入開展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保健知識,傳授心理調適方法,有效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與承受能力;2.對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要提供心理咨詢與輔導,化解學生心理困擾,幫助學生了解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表現,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心理問題;3.對個別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要按照規定的程序及時轉介到校內外精神衛生醫療部門進行診治;4.對可能發生危機行為的大學生,要做好前期識別和及時幹預等工作,調動各種資源,協調各方力量,運用各種方法,盡一切可能阻止危機事件的發生;5.一旦危機事件發生,能快速反應,按照有關預案,做好心理穩定工作。
解決當代高校貧困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1.基本原則
參考答案:①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②堅持普及教育與個別咨詢相結合;–頁腳–③堅持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④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⑤堅持解決心理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2.社會關注
全社會要一起齊心協力來解決影響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問題,即經濟困難。
3.學校關注
設立專門的心理健康咨詢機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及心理健康講座。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根據不同情況及時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通過構建“獎、貸、補、免、捐、勤”等多方式資助體系來加強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幫助。通過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學習機會,並用他們自己的行動證明他們的能力,他們可以建立自信,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各種集體活動,使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和其他學生營造平等友誼的氛圍,增強自信心,克服消極心理,增進了解。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4.自我調整 這是解決高校貧困生心理問題最主要的一點。通過參加各項文體活動,調節緊張的學習節奏,減輕心理壓力。正確理解和評價自己。保持積極的態度,以適當的方式解決問題。把經濟壓力轉化為生活和學習的動力,試圖改變當前的困境。
大學 排名 香港教育學科致力在亞太及以外地區發揮更大影響力。請瀏覽教大網頁了解歷年學生、職員、畢業生及研究方面的數據資料。
相關文章: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成人高等教育學生工作
從理論心理學的視角探究認知與身體的實證統計
高校輔導員李德壽的理論基礎和方法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
以Lide Shuren為背景的高校公寓黨建創新路徑建設